男性恋和女性恋
1789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2年6月16日)参考文献应符合正确的引用、脚注及外部链接格式。
性倾向
常见四大分法
异性恋
同性戀
男
女
双性恋
無性戀
其他分法
半性戀
單性戀
多性戀
泛性戀
男性恋和女性恋
非異性戀
酷兒
相關研究
生物學
神經科學
出生順序
環境
人數
性向认同
性傾向連續體
金賽量表
克萊因方格
酷兒研究
性學
男
女
相關主題
浪漫傾向
境遇性性行为
動物性行為
非生殖性(英语:Non-reproductive sexual behavior in animals)
同性(列表)
性傾向分類 · 性專題首頁查论编
系列條目LGBT主题
女同性戀(L) ∙ 男同性戀 (G) 双性恋 (B)∙ 跨性別(T)
性倾向和性別認同
非異性戀
同性戀
双性恋
泛性戀
無性戀
半性戀
酷兒
性向認同
浪漫傾向
疑性恋
性別之分
性别角色
非二元性別
性別變體
變性
概觀
歷史
年表
社運
社群
聚落
人數
文化
驕傲∙游行
俚语
象征
影劇
酷儿文化
權益
结合
婚姻
收養
撫養
兵役
日惹原則
雙性人人權
跨性別權益
社会态度
刻板印象
審查
迫害
跨性別
异性恋本位
异性恋主义
同性戀欺凌
同性戀恐懼
女
雙性戀恐懼
跨性別恐懼
厭跨女症
愛滋病污名
矯正強姦
宗教取態
共產黨取態
研究和論述
酷儿研究∙理论
多元性別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跨性別女性主義
保守主義
多元文化教育
生物學
環境因素
LGBT專題查论编
一张显示性别(X 轴)和性取向(Y 轴)关系的图表(以下简称XY表)。这张图表显示了一个人的性冲动目标如何不受性别的影响,而是受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影响。
显示性和性关系的维恩图。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均在括号中以白色字体显示,该维恩图展示了男性恋和女性恋不同群体之间具体的差异。
男性恋和女性恋(英語:Androphilia and gynephilia)是性学和行为科学中用来描述性取向的术语,男性恋描述的是对男性和男性气质产生的喜爱,女性恋则描述了对女性和女性气质的喜爱。[1][註 1]
这些术语用于识别一个人所产生性冲动的对象,而不将生理性别或性别认同归因于该人,尤其适合用来描述那些非二元性别人群的性取向,例如双性人和跨性别者,因为用同性恋和异性恋等术语来描述这些群体的性取向时有可能产生误导。[3]
早期用法[编辑]
男性恋旗帜[4][5][6]
恋男性[编辑]
20世纪早期的德国性学家和医生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将男同性恋者分为四类:
恋童,最容易被青春期前的青年所吸引;
恋少年,最容易被青春期至20岁出头的青年所吸引;
恋成年,最容易被 20 岁到 50 岁之间的人所吸引;
恋老,偏好老年男性。[7][8]
根据凯伦·富兰克林(英语:Karen Franklin)的说法,赫希菲尔德认为恋少年是常见且非病理性的,恋少年和恋成年各占同性恋人口的 45%。[9]男男性行为这个词偶尔被用作恋男性的同义词。[10]
恋女性[编辑]
女性恋旗帜
该术语的词源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语中。在小抒情诗(英语:Idyll)第8篇第60行中,忒奥克里托斯使用了γυναικοφίλιας(gynaikophilias)作为描述宙斯对女性欲望的委婉形容词。[11][12][1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对朵拉(英语:Dora (case study))的案例研究中使用了gynecophilic一词。[14]他还在跟同行的通信使用过这个词。[15][16]有时也使用变体拼写gynophilia。[17]
较为少见的术语gynesexuality也被用作恋女性或女性恋同义词。[18]
生物学和医学的替代用途[编辑]
在生物学中,androphilic有时被用作anthropophilic的同义词,描述了对人类和非人类动物有雄性宿主偏好的寄生虫。[19]Androphilic有时也用于描述某些蛋白质和雄激素的受体。[20]
对成年人的性兴趣[编辑]
在赫希菲尔德对男同性恋的四种分类之后,男性恋和女性恋有时会被用于描述根据年龄范围产生的性冲动,约翰·曼尼称之为年龄偏好的分类学中。在这样的分类中,对成年人的产生特别喜好被称为恋成人癖(adultophilia)[註 2][22]。在这种语境下,androphilia和gynephilia是两种性别的变体,专门表示“对成年男性的偏好”和“对成年女性的偏好”。[22]丹尼斯·豪伊特(英语:Dennis Howitt)指出:
定义主要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不仅仅是分类问题,因为分类无论多么初步,都暗含了一定的理论。弗洛依德等人(1984年)使用拉丁语词汇按照性别和年龄的维度对性吸引力进行分类:女性恋——对成年生理女性的性兴趣;男性恋——对成年生理男性的性兴趣。[23]
量表[编辑]
库尔特·弗洛因德(英语:Kurt Freund)和贝蒂施泰纳(英语:Betty Steiner)于1982年开发了一个关于男性恋-女性恋的量表,其中男性恋有13个指标,女性恋有9个指标。后来雷·布蘭查德(英语:Ray Blanchard)于1985年对其进行了修改,称为改良的男性恋-女性恋指数 (MAGI)。[24]
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编辑]
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最先区分了女性恋、双性恋、男性恋、无性恋、自恋和自性恋(英语:automonosexual)等术语。[25]此后,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使用跨性别同性恋、异性恋变装者、非同性恋变性者等词语。心理生物学家詹姆斯·D·韋因里希(英语:James D. Weinrich)描述了这种学术界之间的分裂:
被男性吸引的男跨女变性者(有人称其为同性恋,而另一些人称其为男性恋)位于XY表的左下角,以便将他们与右下角是普通的顺性别男同性恋区别开。最后是被女性吸引的男跨女变性人(有些人称之为异性恋,有些人称之为女性恋或女同性恋)。[26]
老旧术语的批评意见[编辑]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尽管从那时起人们对这些术语表示担忧,跨性别者使用了同性恋和变性恋相关术语。哈里·本杰明(英语:Harry Benjamin)在1966年提到:
....“变性者是同性恋吗?”如果这个问题如果只能回答“是”和“否”。回答“是”出于考虑生理结构;回答“否”则优先考虑心理性别。
进行了变性手术并且现在的生理结构类似女性,会出现什么情况?“新女人”还被认为是男同性恋吗?如果保守谨慎占据上风,可能回答“是”。如果应用理性和常识,并且将相应的患者视为个体而不是橡皮图章,则回答“不是”。[27]
许多学术来源,包括类型学一些支持者,批评这种措辞的选择是令人困惑和有辱人格的。生物学家布鲁斯·巴格米尔(英语:Bruce Bagemihl)写道:“.. 在这个命名法中,“异性恋”或“同性恋”取向的参考点仅仅是个体的遗传性别。因此,这些标签忽略了个人对性别认同优先于生理性别的个人感觉。” 巴格米尔继续对这个术语的方式提出质疑,认为这样很容易宣传变性人作为同性恋男性试图摆脱耻辱。[28]
莱维特和伯杰在1990年表示,“同性恋变性人的标签对于那些寻求变性的男性来说既令人困惑又充满争议。[29][30]批评者认为,“同性恋变性人”一词是异性恋霸权[31],过时且有侮辱性,因为它按出生时的性别而不是他们后天自认为的性别来给人们贴标签。本杰明、莱维特和伯杰都在他们自己的论文中使用了这个词。[32]
性学家约翰·班克罗夫特(英语:John Bancroft (sexologist))最近对他使用过这个术语表示反思,因为这在当时用来指代男性变性成的女性是符合标准的术语。他表示现在他会更加注意谨言慎行。[33]性学家查尔斯·艾伦·莫泽(英语:Charles Allen Moser)同样对这个术语表达了批评态度。[34]
支持男性恋和女性恋代替同性恋和异性恋术语的意见[编辑]
心理学家罗纳德·朗之万(英语:Ron Langevin)在1980年代提出要普及男性恋和女性恋的术语使用。[35]康复心理学家斯蒂芬·T·韦格纳(英语:Stephen T. Wegener)写道:“朗之万就用于表述性非常(英语:Sexual anomalies)的术语提出了几个具体建议。例如,他提出了gynephilic和androphilic的术语来表示无论个人的性别认同或外在着装如何,都更喜欢的伴侣性别。那些在这方面写作和研究的人最好采用他这些清晰又简洁的词汇。[36]
精神病学家阿尼尔·阿格拉瓦尔(英语:Anil Aggrawal)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术语在词汇表中很有用:
男性恋——对成年男性的浪漫取向或性取向。该术语与女性恋一起,需要克服表征跨性别者性取向的巨大困难。例如,很难确定一个被男性色情吸引的跨性别者是异性恋女性还是同性恋男性;或者被女性吸引的跨性别女人是异性恋男性或女同性恋。任何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尝试不仅会引起混乱,而且会在受影响的对象中引起冒犯。在这种情况下,在定义性吸引力时,最好关注他们所喜欢的对象,而不是他们本身的性别。[37]
性学家米爾頓·戴蒙德更喜欢gynecophilia这个词语[註 3],他写道:[2]
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这些术语更适合用作形容词,而不是名词,更适合用于形容性行为,而不是人本身。
戴蒙德鼓励使用男性恋、女性恋和两性恋描述一个人喜欢的性伴侣。这样的术语消除了特定影响力的社会群体,而是专注于性行为本身和性唤起的对象。在讨论变性人或双性人的伴侣时,这种用法特别方便。
由于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在许多社会中往往与偏执和排斥有关,因此强调性别的归属既恰当又符合社会正义。[38]海伦·博伊德(英语:Helen Boyd)对此表示赞同,他写道:
将性取向定义为爱男人(男性气质)或爱女人(女性气质)会更准确。[39][註 4]
非西方文化中的性别[编辑]
一些研究人员主张使用男性-女性恋术语来避免西方社会性行为概念中固有的偏见。社会学家约翰娜·施密特(英语:Johanna Schmidt)在描写萨摩亚文化中的第三性别法阿法芬时指出:[1]
克里斯·波萨、雷·布兰查德和肯尼斯·扎克(英语:Kenneth J. Zucker)(2004)还提出了一个论点,认为法阿法芬可以归类于“跨性别同性恋”。虽然没有提供明确的因果关系,但波萨、布兰查德和扎克使用跨同一词来指代法阿法芬这种对男性有性冲动的男跨女,这表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提到对于男同也发现了类似的出生次序的影响时,这一事实就加强了这种联系。但是没有考虑从作为女性性别身份中产生(而不是导致)对男性的性取向的可能性。
施密特认为,在承认第三性别的文化中,跨性别同性恋之类的术语与当地的文化标签不一致。她引用了保罗·瓦西和南希·巴特雷特的论文:“瓦西和巴特雷特揭示了诸如同性恋等概念的文化特殊性,他们继续使用更科学客观的术语,男性恋和女性恋,以了解法阿法芬和其他萨摩亚人的性行为。”
研究员萨姆·温特提出了类似的论点:
诸如同性恋和异性恋(以及“无性恋”和“双性恋”等)之类的术语是西方的概念。许多欧美以外的地区对这些术语并不熟悉,很难将其翻译成他们的母语或性世界观。然而,我借此机会记录下,我认为一个男性化的跨性别女人(即一个被男人性吸引的人)仍然是异性恋,因为她被另一个生理性别的成员吸引,而一个女性化的跨性别女人(即一个被女性吸引的人)是同性恋,因为她有同性偏好。我的用法与许多西方文献(尤其是医学)相反,后者坚持将女跨男和男跨女都称为同性恋(实际上分别是跨gay和跨les)。
[41]
注释[编辑]
^ 此外还有两性恋(Ambiphilia)描述的是对同时具有两性气质的个体的喜好。[2]
^ 或teleiophilia[21]
^ andro为男性,gyneco为女性,ambi为两性,philic为恋爱
^ 社会医学科学家Rebecca Jordan-Young向Simon LeVay、 J. Michael Bailey和Martin Lalumiere等研究人员对此提出了反对,认为这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替代方案对社会产生的影响。[40]
参见[编辑]
LGBT主题
跨性别群体分类(英语:Classification of transsexual and transgender people)
参考资料[编辑]
^ 1.0 1.1 Schmidt J (2010). Migrating Genders: Westernisation, Migration, and Samoan Fa'afafine, p. 45 Ashgate Publishing, Ltd., ISBN 978-1-4094-0273-2
^ 2.0 2.1 Diamond M (2010).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In Weiner IB, Craighead EW eds.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Volume 4. p. 1578. John Wiley and Sons, ISBN 978-0-470-17023-6
^ Turban, Jack L; de Vries, Annelou LC; Zucker, Kenneth J; Shadianloo, Shervin (2018).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YOUTH" (PDF). p. 3. Retrieved 13 April 2021.
^ Androsexual - What is it? What does it mean? - Taimi wiki. Taimi. [2022-03-22] (英语).
^ What Does Androsexual Mean? + Other Androsexual Information To Help You Be A Better Ally!. 2021-11-23 [2022-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英语).
^ October 26, Claire Gillespie. 5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Being Androsexual. Health.com. [2022-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英语).
^ Wayne R. Dynes, Stephen Donaldson. Encyclopedia of homosexuality, Volume 1. Garland Pub., ISBN 978-0-8240-6544-7
^ Sexual anomalies: the origins, nature and treatment of sexual disorders : a summary of the works of Magnus Hirschfeld M. D. Emerson Books, ASIN: B0007ILEF0
^ Franklin, K (2010). "Hebephilia: quintessence of diagnostic pretextuality".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 28 (6): 751–768. doi:10.1002/bsl.934. PMID 21110392.
^ Tucker, Naomi (1995). Bisexual politics: theories, queries, and visions. Psychology Press, ISBN 978-1-56024-950-4
^ Brown, G. W. (1979). "Depression: A sociologist's view".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Volume 2, pp. 253–256 doi:10.1016/0166-2236(79)90099-7
^ Rummel, Erika (1996). Erasmus on Women, p. 82.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SBN 978-0-8020-7808-7
^ Cholmeley RJ (1901). The idylls of Theocritus. G. Bell & Sons, p. 98
^ Kahane C (2004). Freud and the passions of the voice. In O'Neill J (2004). Freud and the Passions. Penn State Press, ISBN 978-0-271-02564-3
^ Sigmund Freud to Wilhelm Fliess, March 23, 1900: "A good-natured and fine person, at a deeper layer gynecophilic, attached to the mother.
^ Letter from Sigmund Freud to Sándor Ferenczi, March 25, 1908". Psychoanalytic Electronic Publishing. Retrieved April 13, 2021. I have often seen it so: a woman unsatisfied by a man naturally turns to a woman and tries to invest her long-suppressed gynecophilic component with libido
^ Money, John (1986). Venuses Penuses: Sexology, Sexosophy, and Exigency Theory. Prometheus Books, ISBN 978-0-87975-327-6
^ Chodorow, Nancy (1999).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22155-0
^ Covell G, Russell PF, Hendrik N (1953). Malaria terminology: Report of a drafting committee appoin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Calandra RS, Podestá EJ, Rivarola MA, Blaquier JA (1974). Tissue androgens and androphilic proteins in rat epididymis during sexual development Steroids, Volume 24, Issue 4, October 1974, Pages 507-518 doi:10.1016/0039-128X(74)90132-9
^ Blanchard, R.; Barbaree, H. E.; Bogaert, A. F.; Dickey, R.; Klassen, P.; Kuban, M. E.; Zucker, KJ (2000). "Fraternal birth or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paedophile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9 (5): 463–478. doi:10.1023/A:1001943719964. PMID 10983250. S2CID 19755751
^ 22.0 22.1 Jay R. Feierman: „Reply to Dickemann: The ethology of variant sexology", Human Nature, Springer New York, vol. 3, No 3, September 1992, pp. 279–297
^ Howitt D (1995). Introducing the paedophile. In Paedophiles and sexual offences against children. J. Wiley,
^ Blanchard, R (1985). "Typology of male-to-female transsexualism".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4 (3): 247–261. doi:10.1007/bf01542107. PMID 4004548. S2CID 23907992.
^ Veale JF, Clarke DE (2008). Sexuality of male-to-female transsexual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citing Hirschfeld, 1922, as cited in Freund, 1985)
^ Weinrich JD (1987). Sexual landscapes: why we are what we are, why we love whom we love. Scribner's, ISBN 978-0-684-18705-1
^ Benjamin H (1966). The Transsexual Phenomenon. The Julian Press ASIN: B0007HXA76 (via Internet Archive)
^ Bagemihl B. Surrogate phonology and transsexual faggotry: A linguistic analogy for uncoupling sexual orientation from gender identity. In Queerly Phrased: Language, Gender, and Sexuality. Anna Livia, Kira Hall (eds.) pp. 380 f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0471-4
^ Morgan AJ Jr (1978). Psychotherapy for transsexual candidates screened out of surger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7: 273-282.
^ Leavitt F, Berger JC (1990). Clinical patterns among male transsexual candidates with erotic interest in male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full text Volume 19, Number 5 / October, 1990
^ Wahng SJ (2004). Double Cross: Transamasculinity Asian American Gendering in Trappings of Transhood. in Aldama AJ (ed.) Violence and the Body: Race, Gender, and the Stat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53-34171-X
^ Leiblum SR, Rosen RC (2000).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ex Therapy, Third Edition. ISBN 1-57230-574-6, Guilford Press of New York, c2000.
^ Bancroft, John (2008). "Lust or Identit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7 (3): 426–428. doi:10.1007/s10508-008-9317-1. PMID 18431640. S2CID 33178427.
^ Moser, Charles (July 2010). "Blanchard's Autogynephilia Theory: A Critique".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6 ed.). 57 (6): 790–809. doi:10.1080/00918369.2010.486241. PMID 20582803. S2CID 8765340.
^ Langevin R (1982). Sexual Strands: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Sexual Anomalies in Men. Routledge, ISBN 978-0-89859-205-4
^ Wegener ST (1984). Male sexual anomalies: the data (review of Sexual Strands) APA Review of Books: Volume 29, Issues 7-12, p. 783. Edwin Garrigues Boring,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Aggrawal, Anil (2008). Forensic and medico-legal aspects of sexual crimes and unusual sexual practices. CRC Press, ISBN 978-1-4200-4308-2
^ Heath RA (2006). The Praeger handbook of transsexuality: Changing gender to match mindse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SBN 978-0-275-99176-0
^ Boyd H (2007). She's not the man I married: My life with a transgender husband, p. 102. Seal Press, ISBN 978-1-58005-193-4
^ Jordan-Young RM (2010). Brain storm: the flaws in the science of sex differ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05730-2
^ Winter S (2010). Lost in Transition: Transpeople, Transprejudice and Pathology in Asia. In Chan PCW (ed.) The Protection of Sexual Minorities Since Stonewall: Progress and Stalemate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Routledge ISBN 978-0-415-41850-8
查论编人类的性(綱要)生物學性別
男性
女性
雙性
解剖學
性器官
女性生殖系統
男性生殖系統
第二性徵
生理學
勃起
潮吹
射精
受精
授精
妊娠
性欲
性冲动
性喚起
性高潮
尿道球腺液
陰道分泌液
精液
心理學
身份认同
性倾向
性向认同
同性戀
异性恋
男性恋
女性恋
双性恋
無性戀
灰色性向
性少數
性偏好
性別認同
性別二元
性別氣質
性别角色
性愛傾向
人類擇偶策略
健康教育
性學
性教育
性成熟
身體意象
生育控制
性傳染病
安全套
安全性行為
生殖健康
生殖醫學
妇科
妇产科
男科
泌尿外科
性醫學
性功能障碍(性慾低下症
性慾亢進
勃起功能障碍)
性治疗
性代理人
性成瘾
性強迫症
被愛妄想症
性愛恐懼症
性交恐懼症
短促性爱
社會關係
端庄
亲密关系
开放式关系
三角關係
三角家庭
性伙伴
愛
愛情
調情
一夜情
多邊戀
浪漫關係
计划生育
婚姻
夫妻
夫夫
性抑制
性倫理
勾引
婚前性行為
婚外性行為
近親性交
濫交
禁慾主義
性禁慾
性資本
性物化
無政府主義與性和愛情
性與法律
最低合法性行為年齡
传播艾滋病罪
不雅暴露
性侵犯
强奸
针对男性的强奸
㚻姦
性骚扰
性虐待
性暴力
㚻姦
性悖軌法
性活動不同對象
自慰
自我舔陰
自我吮陽
男男
人群
攻受
女女
人群
頂底
群交
三人
四人
性派對
交換配偶
不同形式
前戲
后戏
插入式性行為
性交
指交
拳交
手交
足交
肛交
口交
深喉嚨
舐陰
吊茶包
咂陽
69式
舔肛
尿道交
非插入式性行為
乳交
股交
女陰摩擦
陰莖摩擦
感官按摩
乳頭愛撫
太空性愛
叫床
愛撫
下流話
性交体位
口內射精
體內射精
体外排精
從肛至口
颜射
集體顏射
珍珠项链
保留性交
無套性交
性偏好
性高潮控制
經期性行為
虛擬性交
網路性交
電話性交
非傳統性愛
戀物
性虐恋
BDSM
性偏離
性產業性玩具
性商店
性玩偶
假陰莖
假陰道
肛門塞
跳蛋
人体润滑剂
性媒體
情色
色情
男性
女性
男男
女女
网络
色情演員
男性
女性
男男
成人网站
成人视频
成人圖書
成人雜誌
成人文学
情色文學
色情文学
成人漫画
成人動畫
成人电影
色情電影
日本成人影片
成人遊戲
成人電子遊戲
日本成人遊戲
春宮圖
性博物馆
性表演
脫衣舞
男
女
俱樂部
网络摄像头模特
性服務
性交易
男男
援助交際
求生性行為
嫖客
福利姬
性工作者
妓女
妓男
性行业操控者
風月區
紅燈區
妓院
相公堂子
性旅遊
女性
兒童
性與歷史(英语:History of human sexuality)
自慰史
情色描写历史
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
性革命
色情黃金時代(英语:Golden Age of Porn)
藍色電影(英语:Blue Movie)
女性主義衝突(英语:Feminist Sex Wars)
各國性文化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日本
美國(英语:Adolescent sex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韓國
菲律賓(英语:Sexuality in the Philippines)
宗教與性
性魔術(英语:Sex magic)
佛教與性(英语:Buddhism and sexuality)
基督宗教與性
基督教惡魔學中的性
伊斯蘭教性法學(英语:Islamic sexual jurisprudence)
房中术
性與摩爾門教(英语:Sexuality and Mormonism)
主題首頁-主題話題
查论编LGBT双性恋 · 男同性戀 · 女同性戀 · 跨性別
學術
論述
LGBT教育(英语:Education and the LGBT community)
性别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
LGBT语言学(英语:LGBT linguistics)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LGBT文學
酷儿研究
酷儿理论
跨性別女性主義
社群
文化
文化
俚语
「同志」
口号(英语:LGBT slogans)
经济
观光
文學
男同志
女同志
雜誌
漫畫
影剧
電影
電視
音乐(英语:LGBT music)
國歌
偶像
酒吧
社区
列表
女同性恋乌托邦
组织(英语:List of LGBT-related organizations and conferences)
同性戀友好
雙性戀社群(英语:Bisexual community)
同志骄傲
骄傲游行
同性結合
同妻與同夫
出櫃
同志雷达
異性裝扮
變裝國王
變裝皇后
相公堂子
卖基情
象征
彩虹旗
跨性別旗
皮革自豪之旗
黑色三角形
粉红三角形
Λ
節日
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日
同性戀自豪日
雙性戀自豪日
骄傲月
跨性別追悼日
国际双性人团结日
国家出柜日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
分類:LGBT文化 · 分類:LGBT事件
性別認同
性向认同
多元性別
性別認同
男性
女性
雙性性格
非二元性別
順性別
跨性別
男性
女性
變性
第三性別
宦官
以女之姿
男雌
女雄
海吉拉
Kathoey
雙靈
偽娘
性向认同性倾向
無性戀
半性戀
單性戀
异性恋
同性戀
双性恋
多性戀
泛性戀
男性恋和女性恋
非異性戀
男同性戀
女同性戀
同性相愛(英语:Same gender loving)
異性戀為主
好奇型雙性戀(英语:Bi-curious)
潛在同性戀
跨性戀
疑性恋
多邊戀
浪漫取向
性單戀
酷兒
物戀
脫離同性戀
重返同性戀(英语:Ex-ex-gay)
相关
性少數
性別二元論
性別表現
性别角色
性別中立
不分性別
性別盲
女性的性
男性的性
酷儿文化
雙性人
雌雄同體
性別不一致
性別轉換
去性別轉換
後性別主義
历史歷史
雙性戀歷史(英语:History of bisexuality)
同性戀歷史(英语:History of homosexuality)
女同性戀歷史(英语:History of lesbianism)
基督教與同性戀歷史(英语:History of Christianity and homosexuality)
LGBT历史年表
社会运动
同性結合歷史(英语:History of same-sex unions)
少年愛
古希臘少年愛
分类:LGBT歷史
古代
結爲手足(英语:Adelphopoiesis)
古代同性戀
古希臘
古羅馬
古埃及(英语:Homosexuality in ancient Egypt)
古秘魯(英语:Homosexuality in ancient Peru)
中世紀歐洲(英语:Homosexuality in medieval Europe)
日本
中華
同性恋军队
16-19世纪
莫莉屋
第一次同性戀運動
乌尔利克斯
20世纪
同性恋解放运动
手帕准则
海后(英语:Sea queens)
石牆騷亂前的美國平權行動
石牆騷亂
光明節行動(英语:UK Gay Liberation Front 1971 Festival of Light action)
1979年三藩市騷亂
酷儿理论
21世纪
同性婚姻
年表
车臣反同性恋清洗
权利
法例
各地權利
非洲
美洲
亚洲
中東
歐洲
大洋洲
权益议题
抚养
收養
兵役
民事結合
同性婚姻
家庭
配偶
仇恨犯罪
雙性人人權
跨性別權益
共產黨
性悖軌
性悖軌法
联合国/日惹原則
權利運動
團體(英语:List of LGBT rights organizations)
運動家
同性之愛
同性恋解放运动
跨性別權益運動
性倾向與科学
生物学
神经科学
出生顺序
人口统计
环境
性取向連續體
同性戀和心理學
金賽量表
克莱因方格
产前激素(英语:Prenatal hormones and sexual orientation)
性倒错
改變性取向的嘗試
扭轉治療
性向认同
性傾向與醫學年表(英语:Timeline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medicine)
社会态度
偏見
迫害
社会态度
反LGBT标语
异性恋本位
父权规范
保守主義
同性戀民族主義
酷兒民族主義
粉紅裝飾
直同志
恐同辩护(英语:Gay panic defense)
反對LGBT權益
刻板印象
審查
双性恋擦除
宗教與同性戀
跨性别和宗教(英语:Transgenderism and religion)
偏見•歧視
艾滋病污名化
异性恋主义
雙性戀恐懼
同性戀恐懼
女同性戀恐懼
排斥本人性傾向
非二元性别歧视(英语:Non-binary discrimination)
跨性別恐懼
厭跨女症
无LGBT区
玻璃圈
迫害•暴行
矯正強姦
同性戀欺凌
跨性别欺凌(英语:Trans bashing)
英國迫害史(英语:History of violence against LGBT people in the United Kingdom)
美國迫害史(英语:History of violence against LGBT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纳粹德国迫害同性恋
暴行(英语:List of acts of violence against LGBT people)
遇害的跨性别者(英语:List of people killed for being transgender)
自杀人士
分類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