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积分榜_世界杯几年一届 - fjmzsy.com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

9153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的命名,而在国民党军方面,这场战事称之为“徐蚌会战”。

应该说,国民党军的称谓,比人民解放军更为准确。

淮海战役最先提案者,是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在济南城内尚未完全结束时,他就致电中央军委、华东局和中原局,提出了济南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作战建议。

粟裕在建议中提出了三个方案,其中的首案即为“淮海战役”:

【⒈为更好的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杨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人休整。

⒉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及峄枣线,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

此案对部队休整(只有攻城部队须稍事休整,至昨黄昏为止,攻城部队之六个纵队仅伤亡八千余人,昨晚及今晨伤亡尚不在内,依此伤亡并不算大)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后攻占两淮的困难(敌可能增兵)。

⒊全力向南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但在济南攻克,敌人加强警惕,可能退缩,恐不易求战。

⒋全军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

在粟裕提出的“首案”中,淮海,当然指的是预设的战场范围,即两淮(淮安、淮阴)和海州地区(广义的理解,是指海州、连云港地区)。战役的目的显而易见:首先取两淮和海、连,歼灭国民党军在该地区的那两个整编师(军),同时准备打击由徐州来援之国民党军,迫国民党军主力退守津浦沿线,减少刘峙集团机动作战兵力,将山东、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改善华东、中原我军态势,为渡江南进创造条件。

所以,粟裕的这个“淮海战役”,是名符其实的“淮海战役”。

但是,后来那个“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苏边,北自陇海铁路两侧,南达淮河的广阔战场上,与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的大决战”,与粟裕的这个“最初建议”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后来那个“大决战”,使位于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枢纽上的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变成了一个燃烧的“十字架”,而粟裕原建议中的“淮海战场”,却反而被予以边缘化,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值得一提的战事。

此“淮海”,已非彼“淮海”,后来发生的“淮海战役”,实际上已经名不符实。

倒是国民党军方面对这场决战的称谓更为准确:徐蚌会战。

东边要唱戏,西边也搭台——刘、邓、李对“淮海战役”首案的响应与补充

粟裕最初提出的“淮海战役”,还是基于华野作战范围的视野,无论是作战规模还是范围都很小,战役目标也很十分谨慎与节制甚至保守——是待战而不是寻战,胃口张得也并不大。而且,这个建议如果不经修正,实际上也是无法付诸实施的:粟提出建议的敌情判断基础,是徐州之敌主力邱清泉、李弥、黄百韬三个兵团尚在集结于徐州准备北上援济,黄百韬兵团尚在津浦路上丰县-徐州一线,陇海路徐(州)连(云港)线上的新安(黄百韬兵团的原集结地)、宿迁、运河车站一段,尚处于空白状。如果这个态势没有变化,那么粟案中的苏北兵团出两淮,华东野战军主力置于宿迁、运河车站一线,准备打击徐州援敌的设想,是有理由,也是有依据的。

但是战争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就在粟裕提出建议的同时,徐州“剿总”因畏惮于华野为攻占济南所配置的强大打援集团,原拟援济的邱清泉、不敢卯然北进。而济南刚被攻克之后,黄百韬兵团即刻恢复了战前的原态势,回据了新安一带。于是,粟原来设计的“淮海战役”,实际上已无法付诸实施:华野苏北兵团南下取两淮的行动受到严重威胁,华野主力原拟进至宿迁、运河车站的设想也不可能实现(这片地域已在黄百韬兵团控制之下)。更何况,粟裕原案中的“打援”是居于“掠地”之后的位置,只有徐州之敌出援,这个“援”才能打上!而就算是苏北兵团包围了两淮之敌,徐州之敌是否会为了这一个整编师(军)之敌向河湖港汊纵横的两淮地区出援,也不是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参照一下徐州之敌对济南被围的出援态势与行动,差不多可以肯定:徐州之敌不太可能为会了这一个整编师之敌而大批出援。所以粟裕原案中的“打援”,差不多就等于:打得上就打,打不上,也无碍!

关于粟裕初步设想中的“淮海战役”,在半月后的10月12日,华东局饶潄石、粟裕、谭震林致中央军委电中曾经有过这样一番检点:

【前曾提议组织淮海战役,首先以夺取两淮为目标,歼击增援敌,再打下新浦、海州、连云港, 此着因黄兵团已先我东调新安镇集结,堵我南下,我小部下去不能解决敌人,大部队穿过,后方补给困难,恐敌亦可能先我加强两淮守备,该方案在战役第一步,似已较难实现。】

考虑到粟裕提出实施“淮海战役”(为区别于后来实际发生的“淮海战役”,史家们又将粟裕首案的这个“淮海战役”给予了“小淮海”的别名)的同时,济南巷战尚在进行之中,所以这个建议中对后来的情况变化估计不足的问题,属于正常范畴之内。更何况,刚率华野经历了一场大战的粟裕在这个仅仅是初步设想的建议中,还包含有积极而具亮点的内涵:济南战役后,华东野战军主力将倾力南下,寻战于徐蚌线以东,而不是西出徐州以西——西进徐西,虽然能会合中野,但有可能面对的是敌华中白崇禧集团、徐州刘峙集团这两大重兵集团,有可能陷于不利情况下的决战;而寻战于徐蚌线以东,在一定时间内,面对的则只有徐州集团一个对手。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粟裕这个有着积极“亮点”的思路,早在1月前的8月23日(济南战役前)就已向中央军委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路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兴地区,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

对于粟裕建议的“淮海战役”首案,中原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陈毅、李达首先作出积极响应。据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回忆,在得悉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初步设想后,在河南宝丰县大张庄的中原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陈毅、李达(邓小平在西柏坡参加中央9月会议后正在返程途中)立即就进行了研究——“差不多研究了一整天”[],并于次日上午致电军委与华东野战军首长:

【军委并粟:

㈠粟敬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如能配合孙良诚各伪部之反正,则收效更大。 对控制于鲁西南之四、八两纵以能进出于丰、沛、萧、砀, 蹑邱兵团之后为最好,且可于南下时相机夹击援敌于淮北路东地区,同时亦可保持向西的机动,打击陇海线、鲁西南分散之敌。

㈡豫南战局迄本月止,白敌已决调七师、四十八师集结确山,昨日已到一个团,余部在二十六七两日可集结完毕。 因济南已不能挽救,黄兵团不北开,必企图以全力六个师(共十二个旅以上)西进,向南阳运补给品,扑向我求战, 且 有可能于进驻南阳后向北推进,破坏我豫西区之中心腹地。如此着实现,对我秋季群运、屯粮、冬衣诸计划妨害甚大。因连日天雨,敌之西进当在天晴之后。

㈢我们研究上述敌情发生时,认为集中全军,歼敌于南阳附近或攻占南阳的机会已成过去,拟采取分遣歼敌方针。建议以一至两个纵队南下,配合桐柏、江汉部队先破击信阳、汉口段铁路,然后分歼分散于江汉地区之敌(如二十八师、五十二师、二十师),估计可能达成歼敌任务,并于可能时,相机攻占襄阳。刘金轩十二旅择机回陕南,争取歼灭七十九师一部,并打开汉水上游局面。 我集中主力三至四个纵队,位于南阳附近,掩护南下部队之开进,并吸敌西进,待敌进至泌阳、唐河间,我主力即紧缩于舞阳、方城地区候敌改变方向回援江汉时来决定行动,或打南阳,或打驻马店,或尾敌南下,均属有利,如敌转向东北,则我亦向东向北机动均可。此一行动计划可争取在江汉歼敌一部,可保持豫西基本区,于东战场亦可配合得宜,望军委指示。

刘陈李

九月二十五日午】

该电除对粟裕“淮海战役”设想表示赞同外,还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建议:华野在鲁西南的两个纵队进出于徐州以西及西北之“丰、沛、萧、砀”,以“蹑邱兵团之后”——一徐东阻击,徐西牵制,以保证华东野战军主力“歼黄”行动的顺利进行。

对于中原野战军对华东野战军徐东作战的配合,刘陈李也有设想:中原野战军兵分两路,一部(两个纵队)破击信阳、汉口段铁路;而“主力三至四个纵队,位于南阳附近,掩护南下部队之开进,并吸敌西进,待敌进至泌阳、唐河间,我主力即紧缩于舞阳、方城地区候敌改变方向回援江汉时来决定行动,或打南阳,或打驻马店,或尾敌南下,均属有利,如敌转向东北,则我亦向东向北机动均可”。

刘、陈、李还建议:中原野战军兵分两路,对有可能增援徐州的华中“剿总”之敌进行攻击。[]

较之于粟裕的“淮海战役”首案,刘陈李的建议又更深入了一步。从而使原来设计的牵制性作战行动,经准备“敌转向东北则我向东向北机动”,以“配合东战场”(即粟案预设的淮海战役战场),在各方讨论和战局演变和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演变,从而最终使战略意义上的“配合行动”,变成了战役格局上的“联合作战”。

这实际上是最高统帅毛泽东精心运筹的杰作——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求战,而非待战——毛泽东对“淮海战役”首案的改变与提升

粟裕提出“淮海战役”首案及中原野战军刘、陈、李首长作出积极响应的同时,正在指导东北野战军北宁线作战实现关外“叩关”意图的毛泽东,也时时关注着关内华东、中原战区“叩关”的进展,以及“破关”后再“叩关”的时机。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济南叩关成功后的有利局面,并因势利导地深入之扩大之,肯定是当时他不断在胸中拔打的算盘。粟裕以“占领两淮”这种以“掠地”为目的“淮海战役”首案,肯定不会是他的最佳预期——他的预期,一定是紧紧地扣在“通过机动作各个歼灭国民党军南线各机动兵团,以为南线最后决战创造和准备条件”这样的思路上!

于是,毛泽东抓住了粟裕这个“初步设想”中具有积极内涵的“亮点”,要把这笔生意尽可能地往大里做!而且不仅如此,他还估计到了粟裕这个“初步设想”中没有预计到的情况:黄百韬兵团将退新安!在收到粟裕建议以及刘伯承、陈毅、李达等的电报后的9月25日19时,中央军委致电华东饶潄石、粟裕并告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李(达),对粟裕“淮海战役”首案,作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提升”——或曰“重大改变”:

【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行动。你们应利用目前半月时间,使攻济部队获得短时休息,然后留一个纵队伍于鲁西南起牵制作用,吴化文亦应移至鲁西南,其余全部南下,准备进行几个作战:

㈠ 估计不久邱兵团将退回商、砀地区,黄兵团将回至新安慎、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㈡ 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㈢ 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因此,你们应在酉灰以前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的难备工作,要开一次象上月曲阜会议那样的干部会,统一作战意志,调控内部关系。

军委

廿五日十九时】

如此一来,粟案的“淮海战役”目标函数就发生了很大改变:不仅仅是吃掉两淮和海、连那两个整编师(军),而是整个黄百韬兵团!——而且“歼黄”是首要目标,有可能还能包括打援作战应对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之一部!而且,对“歼黄”后的发展前景,最高统帅的预想是“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而有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

这个“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就是津浦路南段沿线的作战。

——指向国民党军徐州集团的中枢,直接威胁南京!

三天后的亥时,中央军委就这个已作出重大改变的“淮海战役”作出进一步设计:

【饶、粟、谭并告刘、陈、华东局:

㈠黄兵团调回新安镇地区业已证实。 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箝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新安镇地区距离徐州甚近,邱李两兵团赴援甚快。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 因此,你们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战后休整一个月,故你们须准备两个月至两个半月的粮袜用品。此次济南战役只费十天,战后休整似需二十天左右, 淮海战役估计为一个半月,共计两个半月左右。这个时间,即是原来准备对付攻济及打援可能有的最不利情况的时间,如果你们能按照这个时间取得济南(已经取得)、淮海两大战役的胜利,那是很合算的。师长以上干部到会的曲阜会议似宜推迟数日举行,以便攻济兵团各纵、师能在会议以前相加整理。伤亡最大之九纵、十三纵等部宜迅速给以补充,在可能条件下,如能抽调若干地方建制部队补入该两纵,特别是七十三团和一○九团是有必要的。在执行淮海战役时,该两纵在作战第一阶段宜作预备队使用。俘虏六万余人中宜有半数以上拨补全军人数最感不足的各纵。为顾到攻济兵团的休补, 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至酉哿 ( 10月20日 ) 左右。

㈡(略)

军委

俭亥】

“歼黄”,还要“箝邱、李”,规模要超过济南战役和睢杞战役!

最高统帅毛泽东对粟裕“淮海战役”首案 的这个重大改变,至关重要!

如此一来,粟裕原案中比较谨慎、节制或曰保守的“淮海战役”,就变成了要歼灭黄百韬兵团4个军10余个师的“大胃口”(黄兵团后来还加入了原在海州的第四十四军,变成了五个军)——这一仗,比华东野战军刚刚结束的济南战役的胃口,还要大!是一次此前从未有过的大战!!!

但是,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粟裕,这个时候仍然没有设想在这一次就把这一仗打成一个“战略大决战”:徐州刘峙集团拥有4个机动兵团和6个绥靖区约70余万人的兵力,其中还有国民党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部分主力兵团——比如邱清泉兵团的第五军。而当时华东野战军虽然拥有15个步兵纵队(军)和一个特种兵纵队约36万人的兵力可以投入机动作战(另华东军区部队有37万余人),但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兵器上,都仍然居于劣势。能够营造局部相对优势,成攻阻击可能从徐州方向来援的邱清泉、李弥兵团,逮住时机吃掉黄百韬兵团,那就已经是需要超水平发挥的大仗恶仗了!惶论整个刘峙集团?

而且,就是要将“吃掉黄百韬兵团,占领两淮地区”置于“稳妥可靠”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考虑陇海路郑州-徐州线上的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以及蚌埠之敌的来援的可能性。

还有,国民党军华中集团的张淦、黄维两个兵团也有可能东援。

所以,就是要顺利实现“歼黄”的意图,仅凭华东野战军的力量,还是不够的。

那就需要另一支重要战略力量的有力协同与配合。

这就是中原野战军。

【双石,察网专栏学者,新华文轩出版传媒集团编辑、计算机高级工程师,著名军/战史研究专家。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双石茶社”,授权察网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一种靛蓝染黑剂与染发工艺的制作方法
日本所有汽车品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