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魎
1263
或做「魑鬽魍魎」。
魑魅魍魎的並稱,作為妖怪的總稱。
目录
1 螭魅罔兩
2 魑(螭)
3 魅
4 魑魅
5 神𩳁(⿰光鬼,該字在多數文字編碼中無法顯示)
6 魍魎(罔閬、罔兩)
7 其他:
螭魅罔兩[]
《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魑(螭)[]
東漢《說文》:「魑,若龍而黃。」鄭玄註:魑,猛獸也。
杜正勝物怪故事解: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P、34說,根據戰國青銅器,"魑"是象形,並不像許慎說的一樣。"魑"是一種"人臉雙獸身"的東西。
三國.《漢書·司馬相如傳上》 如淳注曰:「今左傳作螭魅、乃俗寫之譌。東京賦作魑、亦是俗字。徐鉉於鬼部增魑字。誤矣。」
1915年《辭海》:「魑,一種無角的龍。」
也有一說為山神也。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315卷-妖怪部彙考-《周禮》-《春官》-〈訂義〉:......賈氏曰:『《左傳》宣三年服氏注曰:『螭,山神,獸形。鬽,怪物。魍魎,木石之怪』。文公十八年注:『螭,山神,獸形,或曰如虎而噉虎;或曰:鬽,人面獸身而四足,好惑人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315卷-妖怪部彙考-《周禮》-《春官》:《家》宗人「掌三辰之灋,以猶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以 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魅)。」
〈訂義〉鄭康成曰:「天人,陽也;地物,陰也。陽氣升而祭鬼神,陰氣升而祭地祇、物鬽,所以順其人與物也。百物之神曰鬽。《春秋傳》曰:『魑鬽魍魎』。賈氏曰:『《左傳》宣三年服氏注曰:『螭,山神,獸形。鬽,怪物。魍魎,木石之怪』。文公十八年注:『螭,山神,獸形,或曰如虎而噉虎;或曰:鬽,人面獸身而四足,好惑人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賈、服義與鄭異。鄭以「螭鬽」為一物,故云「百物之神」。
魅[]
《周禮》:「以夏日至,致地示魅。」鄭玄註:百物之神曰魅。
南朝梁《文選.鮑照.蕪城賦》:「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風嗥雨嘯,昏見晨趨。」
北魏《洛陽伽藍記.卷四.法雲寺》:「當時婦人著綵衣者,皆指其狐魅。」
魑魅[]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服虔雲:「魑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
南朝梁《文選.陸機.挽歌詩三首之二》:「壽堂延螭魅,虛無自相賓。」
唐《通典·樂典》:「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帝命吹角作龍吟以禦之。」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藏之則鬼神遁跡,出之則魑魅潛蹤。」
神𩳁(⿰光鬼,該字在多數文字編碼中無法顯示)[]
《山海經·四次四經》:「剛山多神𩳁(⿰光鬼,該字在多數文字編碼中無法顯示),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
魍魎(罔閬、罔兩)[]
《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
影子外圍顏色較淡的部分。《莊子.齊物論》:「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文選.班固.幽通賦》:「恐魍魎之責景兮,羌未得其云已。」也作「罔兩」。
《史記·孔子世家》:「丘聞之︰木石之怪,夔、蝄蛃;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
宋《路史·後紀四》:「蚩尤乃驅罔兩,以肆志於諸侯。」
其他:[]
即魑魅魍魎,「魑」指山精,善於山水間魅惑人類為「魅」,「魍」指水怪,隱匿水中難辨形體呈多影之相為「魎」。
江戸伊勢屋治助著作《百鬼夜講化物語》的圖片。右邊是魑魅、左邊是魍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