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山水的“竹林七贤”到底“贤”在哪里?谈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
1473
这时的隐士生活被称为"小隐",选择小隐的人也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操守和生活方式。后来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隐逸文化的总结与论述,才形成真正的隐逸理论,这种理论被称为"朝隐"——这被称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对朝隐进行批判继承的是庄子的"游隐",其结合道家"全性保真"的理念,站在宇宙的高度审视万物,其隐逸生活更具艺术性。
中国隐逸文化由此形成两大派别,儒道互补的隐逸思想不仅成为个人处世哲学的代表,也成为封建社会避世的一种风尚,最终影响了古代文人两千多年的时间。
2. 对政治的逃离:知识分子最后的倔强
隐逸在封建社会一直很受追捧,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成因是外部因素的推动。隐逸文化产生于春秋,在魏晋时期达到高潮,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隐逸文化的每一次变革与都离不开动荡的社会环境。
由于人类社会政治和权力的斗争加剧,夹在其间的知识分子不满动荡的现实,于是选择以逃逸与躲避来反抗当权者。客观来说,这种反抗实在具有局限性,所谓的对个人主义的坚持,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和对当权者的容忍。但迫于当时的阶层障碍,隐逸是士人群体在贞节与仕途之间夹缝求生的最好选择。
3. 背后中国哲学体系的支撑才有个人处世哲学的盛行
中国隐逸文化的时间跨度几乎和整合封建社会的持续时间重合,中途并没有因为和平的盛世终结,是因为隐逸文化内在符合古代文人对人生美学意义上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士的审美追求不再仅仅是逃避现实,隐逸生活更加注重亲近自然,生活方式也逐渐诗意和艺术化。六朝时期,士人开始回归本真,对自身个性和自由的追求愈加强烈;六朝时期的隐逸文化与生命意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求道长生思想成为这一时期隐逸思想的重要内涵。隐逸文化本质上根植于中国哲学,因此,这种个人处世哲学才得以在社会广泛推广。
隐逸文化的发展与没落
1. 隐逸文化的起点:由不得志走向"朝隐春秋末年,礼乐制度严重崩坏,孔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当时并不受到推崇,至于孔子四处碰壁,有志难酬,于是开启了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朝隐模式。
与传统的"小隐"不同,孔子的避世相当于开启了"隐身模式"。他曾说过:"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孔子对隐逸的情怀只是暂时的,仕途坎坷时就明哲保身,仕途顺利时就还推行自己的政见。作为士人的理想信念,对国家的责任和对礼乐制度的维护是始终不变的。
朝隐的生活枯燥无味怎么办?那就出去走走,游山玩水,陶冶情操,回来还继续关注时局的变化,对政治责任、道德修养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这种"朝隐"更像是孔子工作烦了发的牢骚,等自己心情好了,自己上司心情也好了的时候,再回来继续工作。
朝隐只是自我保全的手段,它本身对功利的追求始终没变。
2. 隐逸文化的高潮:混乱的魏晋六朝
与"朝隐"对立的是同时期庄子提出的"游隐",而游隐发展的高潮却在魏晋时期。"游隐"的以生命个体作为出发点,重点探求生命的价值、对独立人格的坚持以及在此基础对社会的批判。古代对生命主题的探寻无外乎儒家心性学说和玄学,游隐无可避免的涉及出世与舍弃欲望,庄子认为,只有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这成为战乱中求仕无门的士人阶层最后的坚持。
宗白华曾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曹氏、司马氏两大政治集团的相互争斗破坏原本的政治平衡与社会平衡,隐逸文化也随之愈演愈烈,加之掌权者对文人的压榨,隐逸成为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选择,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贤"。
隐逸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最大限度的推行,士大夫阶级几乎人人谈玄,个个尚隐,自由的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发挥,文人们用外在行为的放荡不羁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 明清时期隐逸文化的没落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隐逸文化也随着政治的专制统治逐渐没落。元代的隐逸文化迎来一次变革的高峰,这一时期的隐逸文化更加消极和世俗化,对政治持否定态度,重心转变为注重现实享乐。隐逸文化本质已经变质,衰落之风已初见端倪。
后来在明清时期皇权的强力打压下,隐逸文化遭受重创。"不为君用之罚"迫使文人放弃隐逸的自由。士人阶层的集体失声,使隐逸文化最终走向没落。
总结
中国的隐逸文化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他们多为躲避战乱,政治纷争成为隐士。这种对于不公的人生遭遇采取乐安天命态度的做法本质上是消极的,但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他们选择站在社会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生活,所以他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冷峻、深刻的,其在诗词,绘画等方面影响深远。
随着明清君主专制和文化专制加强,传统文化整体上走向衰退,隐逸文化也逐渐变质、没落。总体来说,隐逸文化给了士人阶层一定的自由空间,并由此推动玄学、儒学以及诗词绘画的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思想明珠。
参考文献:
1、六朝隐逸文化探源
2、论隐逸文化在远古时期的转型与衰落
3、孔庄隐逸文化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