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到底叫什么,为什么弘字辈不用避名讳,因被起外号痛打太监
3389
举个例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中有“世”字,为避免与“世”字冲突,观世音菩萨也改名为“观音菩萨”;而辽兴宗耶律宗真,则因避“真”字,将“女真人”改为“女直人”,直到明中期才改回来。在清朝,经过康熙帝、雍正帝的改革,皇帝的名字已逐渐汉化。例如,为避免“玄”字,康熙帝将紫禁城后门的“玄武门”改为“神武门”,而所有与康熙相关的名讳字“玄”和“燁”,都用“元”和“煜”来代替。
乾隆即位时,虽然他的名字“弘历”在历史上被广泛认知,但实际上,这个名字并不完全准确。根据清朝的宗室字谱,乾隆皇帝的名字应该是“愛新覺羅·弘曆”,而非“弘历”。“曆”和“历”虽在简体字中都写作“历”,但两者的含义大不相同。曆指的是年、月、日及节气的计算与记录,比如“日历”和“万年历”,而歷则多指过去、过往的意思,如“历历在目”。因此,乾隆的名字中的“曆”必须保留其传统写法。
为了避开“弘历”这两个字的御讳,乾隆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考虑如何处理名讳问题。大学士鄂尔泰上奏请乾隆帝使用“宏”字代替“弘”,并且用“歷”字代替“曆”字。但乾隆帝并未采纳这个建议,而是仿照康熙帝的方式,将“弘”和“曆”两个字的最后一点省略掉,称之为“敬缺末点”。乾隆帝认为,避免完全回避名字中的字形,而是通过省略笔画的方式,不仅能避免对名字的过度修改,也能符合传统礼节。乾隆帝在批复中指出,避讳之事是历史的惯例,但并不影响大义,且不必拘泥于细节。
他在批示中写道:“朕思尊君亲上,臣子分谊当然。...以大局出发,不必拘泥小节,表示弘字、曆字没有必要完全回避,只以‘敬缺末点’的方式替代即可。”因此,乾隆帝批准所有涉及“弘”字的写法,都须去掉字的最后一笔。例如,凡是含有“弘”字的字,如“泓”、“紭”等,最后一点都不能书写。
此外,乾隆皇帝的满文名字也成为了避讳的对象。乾隆即位后,他的满文名字中的“hung”字便成为了御讳。因此,其他名下带有“弘”字的宗室成员,也要避开这个满文字。例如,乾隆即位前,宝亲王的弟弟弘昼的满文名字是“穆麟德 hung jeo”,但在乾隆即位后,弘昼的满文名字被改为“穆麟德 hūng jeo”。为了避开“弘”字,满文中的“hung”字被其他满文字符所代替。
乾隆帝的名讳回避措施不仅体现在汉文上,连满文也受到影响。举个例子,乾隆帝的长辈和同辈宗室成员的名字中带有“弘”字的,均需修改成“hūng”或其他字形,以此避免与乾隆名字中的“弘”字发生冲突。
乾隆皇帝即位后,为了避免其他名字中带有与自己相同字形的字,他的名字在宗室字谱中也被进行相应的修正。乾隆时期的宗室成员,凡名下含有“弘”字的字,均需改写,甚至有些宗室成员为了回避乾隆的名讳,不仅修改了名字,还改变了满文名字的拼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