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积分榜_世界杯几年一届 - fjmzsy.com

2024年家居行业专题报告:存量需求占比提升,挖掘模式升级、渠道品类的Alpha增量

9652

1.家居:地产后周期的耐用消费品

1.1 家居:耐用消费品,需求稳定增长

狭义家居主要指家具产品制造,2023 年行业规模超 6000 亿元。家居行业品类众多, 广义上的家居消费涵盖家电、家具、家纺、家装等多个领域,而狭义上的家居主要指家具 产品,随着城镇化率和人均居住面积的提升,家具等住宅刚需产品渗透率不断提升,需求 也迎来长足增长。家具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应环节,主要包括木材、皮革、金属、 塑料、玻璃、海绵等,产业链中游为家具制造业,从品类维度主要分为衣柜、橱柜、沙发、 床垫等细分赛道,产业链下游为家具销售环节,销售渠道包括家居卖场、建材市场、购物 中心、电商、整装/装修公司、小区物业合作样板房等。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 年家具制 造业收入达到 6556 亿元,2011-2023 年复合增速达 5.4%,家具制造业利润总额 365 亿 元,2011-2023 年复合增速达 6.6%。

从生产流程来看,家居产品主要可以分为成品家居和定制家居。 成品家居一般指已经制作好的家具,消费者无法改变家具的外观、尺寸或格局,只能 直接到场选购,软体家居(沙发、床垫等)、实木家具、金属家具都属于成品家居,而定 制家居是可根据消费者的房型定制,专门量身定做的产品,一般成交流程为,消费者进店 确定初步意向后,经销商派人上门量尺,然后由消费者和设计师共同确定好设计图,等消 费者下单以后,将设计图传到定制家居企业的工厂,工厂再依单进行定制化生产。定制家 居主要为木质家具里的人造板类家具,包括衣柜、橱柜等。

从赛道对比来看,定制家居服务属性重,位于产业链更前端:①新房占比高,对地产 上游传导的敏感性高;②渠道更为分化,头部企业布局大宗、整装、拎包等新兴渠道,把 握新渠道红利的企业有望体现增长 Alpha;③流量入口更靠前,更容易为新品类导流,定 制企业率先推出整家套餐,包括橱衣定制、软体家居配套产品等。 成品家居(软体家居为主)产品标准化程度高:①受益于存量翻新需求崛起,平滑地 产周期属性;②生产制造端规模效应更为显著,渠道结构稳定,有利于行业集中。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偏好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趋势盛行,家居企业多品类、多渠道发展, 品类边界逐渐弱化,欧派家居、顾家家居、索菲亚等家居企业逐渐向全品类大家居方向发 展。

自主品牌:基于销售渠道划分,线下渠道分为品牌直营店、经销店等,近年来电商、 整装、拎包等渠道占比逐渐提升;以及对接地产商的大宗业务渠道等。 线下渠道门店主要开设在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家居卖场、建材市场以及临街店。 通常总部所在城市采取直营模式,作为战略试点和品牌形象展示的桥头堡,全国其他区域 则以经销模式为主,轻资产模式助力渠道快速拓展。 电商、拎包、整装等新兴渠道逐渐兴起。1)电商:软体家居(沙发、床垫等)由于 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电商模式发展较快;定制家居(衣柜、橱柜)依赖线下量尺、设计、 安装;电商以引流作用为主,无法形成交易闭环。2)整装:由于定制和硬装(天花板、 地板、墙面等装修)相关性高,因此整装渠道(合作装修公司)快速兴起。此外,3)小 区样板房(拎包渠道)由于流量入口更加前置,成为家居企业日渐重要的补充销售渠道。 大宗渠道:从精装房的家具配套率来看,根据奥维云网,定制橱柜、木门、卫浴产品 接近 100%配套,但定制衣柜配套率仅 10%左右,软体家居配套率更低,因此定制橱柜企 业的大宗渠道收入占比相对较高。

贴牌销售(代工): 家具行业的贴牌销售模式可以分为 ODM 与 OEM 两种,其中:ODM 是指家具厂家 根据市场需求或客户委托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并根据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生产的产品以 客户的品牌对外销售的一种生产方式。ODM 厂商不仅负责生产加工,而且负责设计研发; OEM 是指家具厂商完全根据客户给定的设计与需求进行生产,产品的设计研发方案完全由客户提供,OEM 厂商仅承担加工制造任务,OEM 厂商生产的产品同样以客户的品牌对 外销售。

1.2 家居处于地产后周期,存量需求占比不断提升

家居消费处于地产链后端,与家电、建材等品类位置接近,需求一是来源于新房的毛 坯房、精装房,二是来源于存量房的二手房交易后重装、存量翻新。

新房仍为家居消费主要需求来源,精装房渗透率放缓后,零售重要性再度提升。家居 产品大多在交房后采购,通常滞后竣工 6-9 个月,因此家居消费与竣工呈现较高的拟合度; 但在 2018 年以前,家居同时享受渗透率提升和消费升级逻辑,增速明显高于竣工表现,2001-2018 年家具零售年复合增速达到 22.3%,而竣工增速仅 3.7%,但 2018 年以后家 居渗透率逐渐达到瓶颈,增速与竣工相关性提升,2018-2023 年家具零售、竣工复合增 速分别为 1.3%、2.1%。此外,部分家居品类与硬装相关性高,如橱柜、木门、卫浴等, 精装房配套率高,这些品类通过精装大宗渠道实现的销售通常领先竣工 1-2 个月,精装渗 透率在 2016-2019 年快速提升,但 2020 年往后因房企资金链问题,精装渠道渗透率提 升明显放缓,家居企业零售渠道重要性再度提升。

存量需求占比持续提升,平滑地产周期影响。相较于新房,二手房并不受到地产供给 端的约束,直接反应终端需求的变化,且二手房价格回调较多,2023 年二手房交易复苏 更为明显。根据克而瑞数据,2023 年克而瑞重点 30 城一手房成交面积 1.61 亿平,同比 减少 3.3%,二手房成交面积 1.81 亿平,同比增长 32.6%。另外根据 2023 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 年二手房网签面积占销售面积比例达 38.8%。此外,随着 地产红利期的新房逐渐进入到翻新周期,我们保守假设 15 年翻新周期,我们测算,预计 2030 年存量房占比有望超过 50%,新房影响预计将逐渐降低。

2.家居行业复盘:由地产红利走向多维增长

2.1 行业红利期:地产驱动+渗透率提升

家居消费兼具渗透率提升及地产后周期逻辑。 2016 年以前地产波折上升,行业红利仍在。2016 年以前地产虽有阶段性调控,但整 体呈上行趋势。根据 Wind,2009-2016 年住宅销售面积年复合增速为 6.9%,同期住宅 竣工面积年复合增速为 2.7%。家居消费仍以新房为主,与竣工相关性高,地产红利保障 家居企业稳定增长。

家居:品类渗透率持续提升,单品类持续开店。随着家居品类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家 居企业不断完善全国化的渠道布局。以索菲亚为例,作为行业第一家上市的定制公司 (2011 年),公司在行业红利期快速扩张复制,完成全国布局,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和持 续强化的规模效应,助力公司实现快速增长。公司单品类衣柜门店数从 2008 年的 361 家 增加至 2018 年的 2608 家,而收入也从 2008 年的 2.02 亿元,增加至 2018 年的 73.11 亿元,2008-2018 年复合增速达到 43.2%。

2017 年往后行业竞争加剧,地产政策趋严;且家居品类渗透率提升速度有所放缓, 单品类开店模式逐步接近瓶颈。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新品类延伸、新渠道开拓、存量市 场挖掘、品牌矩阵完善等成为家居企业穿越地产周期的有力推动力。

2.2 增长分化期:头部企业竞争优势多维化,持续整合市场

家居行业为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地产红利期,各 品牌快速跑马圈地,追求渠道扩张,行业仍处于高度分散状态。根据我们测算,目前沙发、 床垫、衣柜、橱柜行业的 CR4 均不足 20%,仍有较大整合空间。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新品 类延伸、新渠道开拓、存量市场挖掘、品牌矩阵完善等增长抓手,增速持续领跑行业。剔 除受外部环境影响的 2023Q1,2023Q2-2024Q1 收入规模较大的五家企业(定制家居的 欧派家居、索菲亚、志邦家居;软体家居的顾家家居、喜临门)收入同比增长 9.1%,20 家家居上市公司合计同比增长 5.4%,而家居社零同比增长 3.1%,增长分层趋势明显。

增长抓手之一:渠道多元开拓,抢占流量高地

渠道多元化趋势明显,成为增长新动能。成品家居因产品标准化程度高,产业链位置 更加靠后,渠道结构相对稳定,主要以家居卖场和线上渠道为主。定制家居重服务,与硬 装环节相关性高,坪效相对更高,由于定制家居需要到场量尺出图,无法直接在线上成交, 线上渠道以引流为主,除家居卖场外,精装房、整装公司、购物中心等新兴渠道逐渐兴起, 因此对定制企业的渠道拓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整装是服务链条最长、涵盖元素最多,真正满足消费者“拎包入住”需求的家装服务 模式。根据奥维云网,家装通常分为清包、半包、全包和整装,清包通常只包含设计和基 础施工服务,由业主自行采购材料;半包则是在清包的基础上,由装饰公司负责辅材的采 购,但主材、软装、家电等产品仍然由业主采购;全包是由装修公司包工包料,全权负责 房屋的设计、主辅材采购和施工。整装是在全包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的全新方式,在装修需 求的主辅材、设计、施工外,还涵盖各种家具软装及家电,实现“拎包入住”,进一步实 现家装的规范化、标准化。而正是因为整装的服务链条已逐渐延伸到家居、家电企业的业 务范围,整装渠道也成为上述企业获取流量的重要增量。

供需双驱,整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奥维云网,2022 年整装市场规模达到 8558 亿元,整装渗透率 23.4%,预计 2023 年有望达到 9473 亿元,同比增长 10.7%,整装渗 透率提升 0.7pct 至 24.1%。 供给端: ① 装修公司维度,家居企业品牌、产品及管理赋能,提升装企客流量和转化率,做 大装企客单值(服务环节从硬装向更高利润率的软装突破); ② 家居企业维度,前置流量入口,装企偏好合作头部企业,利于集中度提升。 需求端: 为消费者提供省时省心省力省钱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既有高性价比的套餐式整装,也 有个性化家装。

家居企业和整装公司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家居企业仍占据核心部品供应商角色。家 居企业布局整装是全产业链整合一体化的缩影,过去定制企业通过品类拓展,从单品→全 屋定制→整家定制,实现了产业链的初步整合,但仍停留在产品层面;家装公司所聚焦的 硬装环节服务属性重、复杂度高,家居企业偏好合作家装公司布局整装渠道。 定制家居在装修链中地位突出,兼具产品和服务属性,整装渠道快速发展:1)定制 家居在家装费用中占比高,在装修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2)定制产品在家装各环节的 高参与度;3)定制环节的施工周期长。根据奥维云网,2022 年一线城市 TOP3 装企部品 合作金额中,硬装/定制/家电/软装占比分别为 58%/23%/13%/7%,其中定制产品中橱 柜/衣柜占比分别为 55.0%/23.0%。

贝壳收购圣都,产业协同有望助力整装加速发展。贝壳于 2020 年 4 月推出被窝家装, 正式布局家装领域,2021 年 7 月贝壳与圣都签订收购协议,并于 2022 年 4 月完成,贝 壳作为前端流量入口,赋能圣都快速增长。根据贝壳财报,2023 年家装家居收入 108.50 亿元,同比增长 115.0%(若假设圣都 2022 年全年并表,调整基数同口径下同比增长 74.3%),家装家居合同额 133 亿元,同比增长 145.8%(若假设圣都 2022 年全年并表, 则同比增长 93.1%)。2023 年贝壳家装家居业务在更多城市跑出正循环,11 个城市实现 运营利润为正,其中北京和杭州的家装家居业务合同额突破 20 亿元,上海全年合同额超 10 亿元,6 个城市合同额超过 5 亿元。2024Q1 贝壳家装家居收入 24.09 亿元,同比增 长 71.1%,合同额 34 亿元,同比增长 26.1%,延续高增。 贝壳在 2023 年报中提及,家装家居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1)房产交易业 务与家装家居业务在获客和转化之间存在明显协同效益,2023 年 43%的合同额来自于房 地产经纪人的客户推荐,较 2022 年提升 9.9pct;2)新零售(如定制家具、软装家具和 电器等)的贡献增大,2023 年定制家具、软装、家电等在内的新零售合同额约 36 亿元, 占家装家居业务总合同额比例达到 27%,较 2022 年提升 5.8pct;3)交付能力提升,通 过流程的重塑和线上化,进一步提升交付的标准化和确定性,以工期管理为例,2023 年 平均施工工期从 2022 年的 129 天降至 111 天。

定制家居企业积极布局整装,收入占比快速提升。根据贝壳《2022 家装消费趋势调 查报告》,基于 2022 年 5 月对 2000 名家装消费者的调查,48.5%的消费者担心材料产 品出现问题,这也为装企合作家居上市公司提供契机。目前家居企业整装渠道主要分为经 销商整装、直营整装、自营整装和整装云四种模式,其中经销商整装和直营整装都聚焦于 定制产品的销售,定位部品供应商角色,为当前主流方式,其中经销商整装充分利用自身 的渠道优势积累,有利于拓展区域性中小装企;直营整装由总部直接供货,更倾向于合作 大型的全国连锁装企。欧派家居 2023 年整装大家居收入达到 31.4 亿元,同比增长 22%, 收入占比 13.8%(未包含经销商整装收入);索菲亚 2023 年直营整装+经销商整装收入 19 亿元,同比增长 67.5%,收入占比 16.3%。

增长抓手之二:多品类布局,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家居消费趋势变迁,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一站式解决方案。随着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 家居行业呈现新发展趋势,快节奏生活、选择高性价比的品质产品是年轻一代的消费标签, 省时省力省心的一站式家居产品提供商更受青睐:1)提高选购效率,全品类一站式购齐; 2)注重空间搭配,整体风格更为协调一致;3)套餐化销售,多样化套餐满足差异化需求, 预算可控、增项少。 套系化销售壁垒高,加速行业分化。整家套餐的实施推进是系统性工程,从总部供应 链、设计生产,到对外赋能经销商,实现整家套餐落地,均提出较高要求: 1)对公司总部:考验公司的方案设计、产品定价、高效的自制产品生产效率,外部 供应链搭建整合能力; 2)对终端经销商:终端渠道的服务运营复杂程度大幅提升,包括门店上样,对整屋 产品体系的理解,导购对整家套餐推广的话术;设计师全屋设计能力提升,以提高客单价 保障经销商盈利;整合配送服务交付能力等; 3)因地制宜推广套餐:顺应当地消费需求,推出针对性套餐系列。

增长抓手之三:存量市场挖掘,平滑地产周期影响。

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出台,存量市场重要性不断提升。家居消费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以旧换新”正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相关政策正持续 推出。2023 年 7 月商务部等 13 部门发布《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其中提及要支持旧 房装修、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要推动大规模设备 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 年 2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要鼓励汽车、家电 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 年 3 月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 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

家居企业积极布局“以旧换新”,挖掘存量消费潜力。1)厨卫旧改和装配式卫浴较为领先的公司,如欧派家居通过大家居战略与厨卫空间 改造作切入旧房改造业务,推出两种旧厨焕新模式;索菲亚推出系统门窗、卫浴等旧改高 频新品类,布局小区社区店;志邦家居通过品类开拓、门墙发力、整装布局、拎包社区等 方式挖掘存量市场空间;海鸥住工布局装配式卫浴,大幅提高旧改效率;瑞尔特创新家电 渠道,把握存量时代智能马桶与家电消费场景的协同性; 2)受益回收和换新全链路打通的软体家居公司,软体家居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随着 大件回收问题解决,存量潜力有望激活,如顾家家居推出“无忧焕新”服务,实现了“送 新拉旧”的无缝对接,积极通过抖音、小红书等新渠道建立存量市场的品牌认知; 3)智能化方向,存量房时代,产品标准化程度和更换频率更高的智能家居有望受益。

增长抓手之四:梯度化品牌矩阵,满足差异化客户需求。

下沉市场空间广阔,仍存在渠道开店红利。家居企业主品牌主要定位于中高端,下沉 市场布局仍有不足,家居企业积极延伸价格带,推动品牌矩阵下沉,如索菲亚旗下米兰纳 2023 年实现收入 4.72 亿元,同比增长 47.2%,新增门店达 176 家,打开新增长空间, 2024Q1 实现收入 1 亿元,同比增长 72.6%,延续高增。 高端市场竞争格局优异,市场份额稳定。高端领域客户需求相对稳定,受经济影响较 小,利润率更高,竞争格局优异。但高端品牌的品牌力具备稀缺性,家居企业往往通过收 购或者合作实现价格带向上延伸,如顾家家居的 Natuzzi、Lazboy、Rolfbenz,欧派家 居的 Miform,索菲亚的司米,喜临门的夏图、M&D 等。

3.智能家居:技术迭代融合,场景创新开拓

智能家居渗透率低、增速快、潜力大。智能家居指将电控、数码、自动化等技术运用 到传统家居中,包括智能卫浴、智能晾衣架、智能门锁等细分赛道。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快 速提升,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3 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约为 7157 亿元,2019- 2023 年 CAGR 达 10.4%,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8000 亿元。目前,智能家居渗 透率仍然较低。根据 Statista,2022 年中国智能家居渗透率达 16.6%,对比发达国家, 仍然处于低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旧换新”政策多方面促进智能家居行业发展,有望推动渗透率提升。3 月 13 日, 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推动家装消 费品换新,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 造,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积极培育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 落实“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并对智能家居产品进行补贴,例如武汉市绿色智能家电家居 以旧换新补贴发放公告,提出补贴品类包括智能马桶盖、智能晾衣机、智能床垫、智能窗 帘等产品。智能家居产品契合存量房改造场景,以旧换新政策补贴有望加速推动渗透率的 提升。

现阶段,智能家居出现细分赛道爆发,未来将从智能单品过渡到场景化的智能解决方 案。智能家居行业可分为三个阶段,行业 1.0 是智能单品起步阶段,聚焦细分品类智能升 级;行业 2.0 为智能互联阶段,单品智能化程度提升为各单品间的协调合作创造了条件, 物联网技术加持下家居设备与住宅环境得以形成一个整体;行业 3.0 为系统智能化阶段,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帮助智能家居行业更好理解用户行为,搭建用户画像,一切围 绕人的需求,提供准时化、个性化、智慧化的服务。目前,我国家居企业以生产智能单品 为主,各细分赛道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如智能卫浴、智能晾衣架、智能门锁赛道已经进入 快速扩容期,渗透率稳步提升,行业秩序正在形成;智能床垫和智能电动床行业仍处于发 展的初期,以研发摸索为主。未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单品将逐步成 熟,行业有望向 2.0 阶段过渡。

智能卫浴近年快速发展,但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 年以来智能坐便器市场 快速发展,2023 年瑞尔特智能坐便器及盖板收入 12.66 亿元,同比增长 25.9%,箭牌家 居智能坐便器收入 15.62 亿元,同比增长 12.5%。我们测算,预计 2024-2026 年智能马 桶销量分别为 1038、1189、1355 万套,分别同比增长 0.9%、14.6%、13.9%, 2023-2026 年 CAGR 为 9.6%。根据中国家电网和奥维云网《2022 中国智能坐便器消费 趋势》统计,中国智能坐便器市场普及率约为 5%,其中一线城市 5-10%以上,新一线城 市约为 3-5%,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几乎处于空白。对标日本 90%和韩国 60%的渗透 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智能卫浴线下零售仍为主战场,线上渠道快速崛起。我们测算,2023 年智能马桶市 场线上零售、工程渠道、线下零售销量占比分别为 29.0%、19.3%、51.7%,分别同比变 动+5.5、+2.9、-8.4pct。线上性价比价值凸显,国产品牌加速替代国际大牌。以久谦数 据统计的天猫平台智能马桶行业进行分析,从行业竞争格局看,与工程市场不同,线上智 能马桶市场更为分散,且主要被国产品牌占领。从销售额看,2023 年智能马桶 CR10 为 48.1%,前十大品牌中外资品牌(沃卫、摩航、TOTO)份额为 8.7%,其余均为国产品牌。 从销售量看,2023 年智能马桶 CR10 为 46.2%,前十大品牌中外资品牌(沃卫、摩航) 份额为 9.8%,其余均为国产品牌。相较于外资大牌,国产品牌价格优势突出,更为迎合 线上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诉求。

智能晾衣架:市场快速扩容,好太太独占鳌头。智能晾衣架是传统晾衣架智能化升级 后的产物,使用电作为驱动力,并根据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集成了包括照明、声控、远程 控制、烘干、风干和消毒等功能。智能晾衣架市场渗透率低,市场快速扩容。根据华经情 报网数据,2022 年我国智能晾衣架行业渗透率为 15%,较 2018 年增长 8pct;根据 CSHIA Research(智能家居产业联盟),2023 年智能晾衣架市场规模达 127 亿元, 2019-2023 年 CAGR 达 12.6%,预计 2026 年达 244 亿元,2023-2026 年 CAGR 为 24.3%。从竞争格局看,根据中国报告大厅,好太太在智能晾衣架市场独占鳌头,市占率 达 40%,其他二线品牌如晾霸、恋衣、盼盼等市占率均低于 10%。

智能门锁:市场规模爆发,行业玩家数量众多。智能门锁是在传统机械锁的基础上改 进,在用户安全性、识别、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简便化的锁具,主要产品有密码锁、 磁卡门锁、指纹锁等。根据奥维云网,我国智能门锁的渗透率仅有 10%左右,相较于日本、 韩国 40%、75%的渗透率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好太太年报,2023 年智能门锁市场规模 234 亿元,预计 2027 年达到 409 亿元,2023-2027 年 CAGR 达 15.0%。从竞争格局看,智能门锁玩家众多,主要分为三类:1)专业品牌:如德施曼、金指码、汇泰龙、凯迪仕、 耶鲁等,目前仍是行业中坚力量;2)跨界巨头:如美的、海尔、松下、三星等;3)互联 网品牌:如云丁、果加、云柚科技、小米等,主要聚焦在公寓门锁市场。

智能床垫及智能电动床:赛道仍处于研发摸索期。智能床垫:内含芯片,能够根据身 体自动调节的床垫。根据智研咨询,2023 年我国智能床垫需求量约 149.5 万个,市场规 模约 108 亿元,较 2015 年 10 万张需求量、9.2 亿元市场规模有明显提升。凭借强大的 资金和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本土一线品牌慕思和喜临门在智能床垫赛 道优势明显,但是赛道发展仍处于初期,各大品牌以投入研发和推出实验性产品获得反馈 为主。未来有望在健康和养老方向发展,成为大众化的生活化医疗康养产品。智能电动床: 通过内置传感器测算,实现床架变动调整。智能电动床赛道主要玩家是麒盛科技和金可儿、 舒达等国际一线品牌,麒盛科技仍然处于研发摸索期,国际品牌则向中国市场引入在海外 消费市场受到认可的产品,如 icomfort 和 ibed。

4.他山之石:地产后周期海外企业增长路径

复盘宜得利、汉森、家得宝三家海外企业成长路径,通过前端零售能力建设、大家居 战略、后端供应链整合和仓储能力提升,实现地产下行期的逆势增长。

4.1 宜得利:巩固产品+供应链整合+终端零售竞争力,逆势 高增

宜得利成立于 1967 年,是日本家具及家居用品零售领导者,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 段。 第一阶段:1967-1975 年,家居消费全面崛起,宜得利借经济发展东风快速起步; 第二阶段:1976-1990 年,家居消费从统一化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宜得利明确 高性价比和全 SKU 策略; 第三阶段:1991-2010 年,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中低价格带的耐用品消费提升; 宜得利打造产品+供应链整合+终端零售核心竞争力,顺应消费趋势定位多品类、低价格 家居零售,成为大家居行业发展领导者; 第四阶段:2010 年至今,经济逐渐复苏,消费情况好转,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宜得利持续巩固高性价比的优势,积极布局线上渠道。

1991-2010 年日本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进口低价产品对日本国内产品形成替代, 家居企业数量减少。90 年代日本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1991-2010 年住宅新开工准许数 量 CAGR 为-2.7%,经济及地产进入下滑周期,家具出货表现低迷,1991-2010 年家具 出货额 CAGR 为-5.0%。进口低价产品对日本本土家居市场造成冲击,对国内产品形成替 代,均价下降,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家居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根据日本家具产业振兴 会,日本家居企业数量从 1991 年的 25032 家,减少到 2016 年的 6128 家。

宜得利打造产品+供应链整合+终端零售核心竞争力,顺应消费趋势定位多品类、低 价格家居零售,地产后周期实现逆势增长,1990-2010 年收入 CAGR 为 17%,经营利 润 CAGR 为 22%。 产品:消费者对于平价产品诉求提升,宜得利性价比高、产品设计强、风格统一、品 类齐全,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同时提高家饰等高频产品占比,提高客户粘性和抗周期能 力;积极拓展品类,2007 年销售厨房系统,进入住宅装修服务的市场。 供应链整合:深耕“制造物流 IT”,成为日系企业中第一家基于外商投资出口调配中 心,以低价规模化直接采购原材料,在越南、泰国等地区布局代工厂,有效控制成本。 终端零售竞争力:终端类型多元化,包括 Nitori 大中型卖场、 Nitori 中型家居家饰 店、 Nitori Express 和 Deco Home 小型门店。

4.2 汉森:实施大家居战略,丰富品牌矩阵布局

汉森成立于 1970 年,是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家居企业,提供家庭室 内整体解决方案。汉森以核心单品(橱柜)切入市场,抓住历史机遇树立先发优势,后通 过拓展品牌价格带和品类多元化,成为综合性家居领导者,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0-1997 年起步期,顺应战后韩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消费市场蓬勃发 展,引入现代立式橱柜和标准化大型门店,成为橱柜品牌领导者; 第二阶段:1998-2007 年调整期,实施大家居战略,进军室内家居,拓展橱柜以外 的品类,2002 年上市; 第三阶段:2008-2017 年快速发展期,拓展新品牌覆盖不同价格带、开拓新的流量 入口,后金融危机时期逆势增长; 第四阶段:2018 年至今低迷期,行业竞争加剧,挤占发展空间。

亚洲金融危机后大胆进行业务转型,实施大家居战略,拓展橱柜以外的品类,如布局 Hi Bath, Euro, Milan 等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卫浴品牌。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竣 工住宅数下滑,1997 年汉森创立室内家居事业部,采用大家居战略,将产品从橱柜延伸 到餐厅、卧室、客厅、厨房等空间,推出全品类的室内场景展示,发力一站式解决方案, 室内家具市占率在 2001 年成为全国第一,并保持至今。品类上,扩展高频消费品,品类 连带提高客单价,并组织层次化的分销体系,全渠道广泛获取客流量,打造差异化的设计 和专业化品牌形象,提高复购率。渠道上,拓展旗舰店(提供大型展示空间)和室内经销 店(与旗舰店协同,覆盖空白商圈)。1999-2007 年汉森收入 CAGR 为 11%,实现在竣 工住宅下滑阶段的逆势增长。

4.3 家得宝:回归零售能力建设,高效率、重服务

家得宝成立于 1978 年,率先将一站仓储式超市业态引入家居建材行业。家得宝发展 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0 年快速增长期,美国经济繁荣期,通过大型一站式零售在家 居建材行业的模式复制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第二阶段:2001-2008 年压力期,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经济增速及居民消费能力 下滑,公司试图通过 ToB 业务和业态多元化实现第二成长曲线,效果不理想; 第三阶段:2009 至今恢复增长期,回归零售能力建设,通过建设配送中心、供应链 整合等途径强化高效率、重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危机后,回归零售能力建设,通过建设配送中心、供应链整合等途径强化高效率、 重服务的核心竞争力。2007 年 Frank Blake 担任家得宝新 CEO,进行战略调整,2007年 8 月出售批发业务 Home Depot Supply,专注北美市场,甩掉历史包袱,回归零售主 业,轻装上阵。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战略进行系列调整和梳理,产品上,重新梳理结构, 发展 Husky(五金)、LifeProof(地板)等自有品牌,增加产品 SKU,并通过全球买断 式直采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供应链上,2007 年从门店分散式采购转为建设快速配 送中心(RDC),集中采购配送、自动补货、提高物流及库存管理效率;内部组织架构上, 重启员工激励计划,针对全职销售人员推出 Honor Badge,针对临时销售人员推出 Success Sharing,持续强化服务的竞争力;业务类型上,探索新零售模式,2011 年推出 线上下单、门店自取等 O2O 模式,2014 年建立直接履行中心(DFC)加快线上订单配送 速度;同时重视 PRO 业务,即为专业客户提供服务,如酒店、公寓、医院、政府等。 2009 年以来,公司销售费用率、净利率、客单量、客单价等指标均有明显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冰镇柠檬水
索马里政乱:揭秘非洲之角的危机与挑战